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商洛概况 -> 市情概览 ->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隋书·地理志》载:“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位于秦岭东段之南,跨长江、黄河两个流域。历史上是京畿长安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现之自然经济区域属秦巴山地。

位置:商洛在陕西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市、卢氏县、西峡县、淅川县接壤;南与湖北省的郧阳区、郧西县相邻;西、西南与陕西省安康市的汉滨区、宁陕县、旬阳县和西安市的长安区、蓝田县毗邻;北与陕西省渭南市的华州区、潼关县、华阴县相连。

市政府所在地为商州区,与省会西安市和与所属其他六县人民政府驻地的距离以公路捷径计:距西安110公里;距洛南县48公里;距丹凤县51公里;距商南县117公里;距山阳县62公里;距镇安县174公里;距柞水县146公里。

区域秦至三国(前221~公元280)五百年间,商县、上雒县(上雒侯国、上洛县)为今商洛地区。区域相当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5县市全部辖地。

西晋至隋代(265~618)350年间,上洛郡、洛州、商州为今商洛地区。区域为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5县市全部辖地和柞水县东部。其间,今河南省卢氏县全部辖地、湖北省郧西县西部曾属洛州之领地。

唐代(618~907)近300年间,商州为今商洛地区。区域为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6县市全部辖地及柞水县东部和今湖北省郧西县西部。其间,镇安县首次划入今商洛地区。

五代至北宋(907~1127)220年间,商州为今商洛地区。区域为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5县市全部辖地和柞水县东南部及今湖北省郧西县地。其间,今洛南县从后梁至后汉末划入华州43年之久。今镇安县地及柞水县大部地区属京兆府。

金、南宋至元代(1127~1368)240年间,商州为今商洛地区。区域为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4县市地。属区域最小时期。

明代(1368~1644)270年间,商州一度降县,后复升为州,为今商洛地区。区域为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6县市地及今宁陕县中部和今柞水县南部。其间,洛南县于洪武七年(1374)改属华州,成化十三年(1477)归属商州。

清代(1644~1911)260年间,商州直隶州为今商洛地区。区域为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6县市地和柞水县东南部及今宁陕县原泰山庙区北部。

民国(1912~1949)年间,商洛地区区域几经变化:民国三年(1914)至十七年(1928)属县改隶关中道、汉中道。其中,商县(今商州市地及丹凤县大部分地区)、雒南县(今洛南县地、丹凤县东北部及商南县原沙坪、两岔河乡)、柞水县(今柞水县北部及镇安县原东川区和红洞乡)属关中道;山阳县(今山阳县地及丹凤县原竹林关区)、镇安县(今镇安县大部、柞水县东南部及宁陕县泰山庙区北部)、商南县(今商南县地,不包括原沙坪、两岔河乡)属汉中道。十七年(1928)废道,省直接领县。以人口多少为依据,属县商县、雒南为二等县,商南、山阳、镇安、柞水为三等县。二十四年(1935),置第四行政督察区。区域为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和宁陕8县市地。其间,宁陕县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划入第五行政督察区(今安康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商洛地区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1市6县。东西长227.5公里,南北宽150公里,面积19292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9.36%。在陕西10个地市中面积居第五位。最东为商南县富水镇汤家屋场与河南省西峡县相接;最南为商南县赵川镇之龙木井与湖北省郧县相连;最西为镇安县木王镇之关帝庙与安康地区宁陕县新矿乡之谢家湾相接;最北为洛南县驾鹿乡之刘家沟与渭南市华阴县华山镇之王家地相连。2001年12月,撤地设市,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1区6县,86个镇,12个办事处。

一、郡、州、区治所

上洛郡晋泰始二年(266)设置,治所设在上洛县,今商州市城。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大业二年(606)复设。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商州,天宝元年(742)复为上洛郡。治所未变。

东上洛郡北魏皇兴四年(470)在商县设置,治所在今丹凤县西河乡古城村,永平四年(511)撤销。

拒阳郡西魏大统三年(537)设置,治所设在拒阳县,故址在今洛南县古城镇,隋开皇三年(583)撤销。

苌和郡慎政郡北魏景明元年(500)设置苌和郡,治所在商南县。故址在今商南县城西6公里皂角铺,北周保定元年(561)撤销。后又在此设立慎政郡,隋初废。

上庸郡北魏永平四年(511)在丰阳县设置,治所在今山阳县城,隋开皇三年(583)撤销。

魏兴郡北魏太延五年(439)设置,治所在阳亭城,故址在今山阳县西北色河铺附近,北周保定元年(561)撤销。

洛州秦孝公十一年(前352)始设。治所设在今河南省宜阳县福昌镇,前秦建元十五年(379)迁治丰阳县,故址今山阳县城,后废。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又在上洛县复置,故址今商州市城。北周宣政元年(578)改名商州。

荆州前秦皇始二年(352)在丰阳县设置,故址今山阳县漫川关,建元十五年(379)迁往湖北省襄阳,故址今湖北省襄樊市;北魏太延五年(439)三月迁治商县城,故址今丹凤县西河乡古城村。北魏兴安元年(452)迁治上洛县,故址今商州市城;太和三年(479)迁往河南省卢氏县城。

商州北周宣政元年(578)以洛州改名,治所设在上洛县,故址今商州市城,隋大业二年(606)撤销。唐武德元年(618)复设,天宝元年(742)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商州,明洪武七年(1374)五月撤销。成化十三年(1477)复设。民国二年(1913)二月废。

第四(商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七月陕西省政府在全省设立六个行政督察区,商洛为第四行政督察区,治所设在今商州市城。

商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商洛地区行政公署1948年6月陕南区行政主任公署设商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商南县赵川镇,1949年7月12日商县解放,由商南县赵川迁驻今商州城南街,后迁北门外今驻地。后几经更名,今称商洛地区行政公署,治所未变。

二、县区治所

商县商洛县商县古为商邑。秦始皇始设商县,治所在今丹凤县西河乡古城村。隋开皇四年(584)改名商洛县,治所未变。唐武德二年(619),迁治今丹凤县城西六公里的商镇,金贞元二年(1154)降为商洛镇,并入上洛县。

上雒县上洛县西汉元鼎四年(前113)设置上雒县,治所今商州市城。东汉改为上雒侯国,封王遵为上雒侯,曹魏改为上洛县,元至元元年(1264)撤销。《左传》哀公四年“楚司马起丰析,临上洛”。《竹书纪年》:“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战国策》:“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均指此。

商县商州市民国二年(1913)废商州设置商县。新中国成立后,仍设立商县,1988年6月改设商州市,治所仍设商县县城。

拒阳县洛南县雒南县洛南县晋泰始二年(266)分上洛县设置拒阳县,旋废;东晋太和三年(368)复置,治所在今洛南县城东南40公里处,秦时撤销。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在今洛南县武谷川复设,治所迁至今洛南县城东南26公里的古城镇;隋开皇三年(583)以拒阳县改为洛南县,治所未变。唐显庆三年(658),迁治今洛南县城;明天启元年(1621)为避光宗朱常洛名讳,改为雒南县;民国与新中国成立初仍设立雒南县,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改为“洛”。

南商县商南县北魏景明元年(500)分商县南部设置南商县,治所在今商南县城西6公里的皂角铺,隋初撤销。明成化十三年(1477)设商南县,治所仍置皂角铺。成化十七年(1481)迁治沐水西,即今商南县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仍设商南县,治所未动。

丰阳县山阳县晋泰始二年(266)设置丰阳县,治所在今漫川关,后秦废。北魏太安二年(456)复设。唐武德元年(618)迁治吉川城,故址不详;麟德元年(664)还旧治。金贞元二年(1154)降为丰阳镇,并入上洛县,明初设巡检司。成化十二年(1476)十二月改设山阳县,治所在今山阳县城。民国与新中国成立后,仍设立山阳县,治所未变。

阳亭县南阳县南朝宋设阳亭县,治所在今山阳县色河铺,南齐撤销。北魏太延五年(439)复设,北周保定元年(561)改名南阳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

漫川县西魏废帝二年(553)设置,故址在今山阳县城东南70公里的漫川关。北周保定二年(562)撤销。

安业县乾元县乾佑县镇安县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分丰阳县地设置安业县,治所在今柞水县城南7.5公里的下梁乡野猪坪(今夜珠坪)。乾元元年(758)正月改名乾元县,光启二年(886)迁治西皇峪。龙纪元年(889)迁回旧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六月改名乾佑县,金代降为乾佑镇,并入咸宁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设乾佑县,三十一年(1294)撤销。明景泰三年(1452)在夜珠坪设镇安县。明天顺七年(1463)二月迁治谢家湾,即今镇安县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仍设立镇安县,治所未变。

孝义厅孝义县柞水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分咸宁、镇安、蓝田等县设立孝义厅,治所在今柞水县营盘街北1.5公里的大山岔,嘉庆二年(1797)厅城被大水冲毁,七年(1802)迁治今柞水县城。民国二年(1913)二月改孝义厅为孝义县,次年(1914)元月改孝义县为柞水县。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仍设立柞水县,治所未变。

龙驹寨设治局丹凤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第四行政督察区设置专署龙驹寨办事处,次年八月改设龙驹寨设治局(三等县)。1949年六月龙驹寨解放,设立丹凤县。治所仍设龙驹寨。